财富秘籍

首页 > 财经知识

财经知识

信达澳银为什么改名(深访|信达澳银邹运:投资,必须清楚你在为什么而定价)

2024-02-17 12:12:52 财经知识

深访|信达澳银邹运:投资,必须清楚你在为什么而定价

(文章转载于富途资讯,张雨娜)

2019年,有一家基金公司因为「持有」冯明远这位基金经理而一炮成名,它就是信达澳银。信达澳银权益基金的规模从2019年三季度末的68.03亿元,飙升至2020年二季度末的226.41亿元,翻了三倍。

事实上,在信达澳银内部,像冯明远这种由内部一手培养的基金经理并不少,其中一位就是邹运。

用信达澳银内部朋友的话来说就是,「邹运,很有可能是下一个冯明远。」

当然,这话也有不妥当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是***的个体。但「下一个冯明远」标签的背后,体现是公司里外对邹运的肯定。

为什么信达澳银内部的人能这么笃定?

我们看下业绩。

邹运属于偏股型基金经理,2012年-2015年在富达国际任研究员,2015年10月加入信达澳银基金,历任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截至目前,邹运管理的基金规模29.92亿元,其中他自2019年5月开始管理的信达澳银红利回报回报率是92.07%,年化回报超过60%(数据来自Wind,截至9月17日)。

事实上,邹运身上的特点十分鲜明:

第一,持股分散,这点与冯明远十分相似。但邹运前十大重仓股的持股集中度较冯明远更高。

第二,截至9月17日,在管规模接近30亿元,过往产品任职年化回报超过50%,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表现。与冯明远当基金经理初期表现相似。(Wind数据,截止2020年9月17日)

第三,虽研究地产出身,但他并没固守在周期的「一亩三分地」中,而是结合自身研究宏观的优势以及BEC法则不断扩展能力圈,将消费、科技、医*和周期的研究串联到一起。

近期,我们与邹运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谈。在这场对谈中,邹运提到很多颠覆认知的逻辑,比如,家装公司的倒退不该归咎为房地产因素,消费龙头的「高估」在当前阶段是合理的......

他还说了啥?尽在下文。

精彩观点:

估值,不能单纯用PE和PB来解释。如果只用PE和PB就能把估值讲清楚,那投资也太简单了。***最好的基金经理究竟在为什么而定价?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公司估值可以拆成商业模式、增速和增长持续性三个维度。商业模式是增速和增长持续性的基础。事实上,对模型影响最大的,不是一两年短期的增速,而是增长的持续性。

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在为什么而定价。你是在为20倍的增长定价?是在为商业模式定价?还是在为增长的持续性定价?看清这个因子很重要。有些生意模式天生就靠溢价。

一个成长股的基金经理,买100倍估值的科技公司,我觉得是在为增长的速度定价。而现在去买30倍的消费股,则可能是为了增长的持续性而定价。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极低利率的环境,而且低利率环境还要持续很长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的增速都要往下走,全球很难找到好的资产。

在这种情况下,谁能给我提供连续10年30%复合增长率,我就给他高溢价。这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没办法的选择。

一门传统好生意在环境变化下也会变成一门平庸的生意。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赚到钱,因为行业看不清。

很多人会把家装公司的倒退归咎为房地产因素,与周期有关,我觉得不完全对。我觉得是环境和客群都在变化——精装房占比在提升、客群从C端消费者变成房地产商。

地产是「周期之母」,你看不懂地产就无法对***的宏观进行判断。研究地产不一定是为了买地产股票,更重要的是能看到产业链景气度的变化,更透彻去理解宏观经济的变化。

基建领域太大了,对我来讲,不要去讲新基建、老基建,我就问钱投向哪里了。有钱就订单,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接下来市场的风险我觉得需要留意国内的信用拐点。当宽信用的「水温」降得太陡峭,比如从38度的水温降到34度是正常的,若突然从38降到20度或者15度,就需要极度警惕了。

以下为对话全文:

 做投资,对环境变化必须要有感知度

问:你的BEC(B:商业模式BusinessPattern、E环境Environment和C:客户Customer)投资框架是什么时候建立的,这两年有哪些改进?

邹运:我选股的第一个思路就是一定要从商业模式本质(B:BusinessPattern)去思考。

市场风格的变化,我们掌握不了,但在变化过程中是什么穿越了周期,要清楚。能穿越周期大公司无一例外都有着较强的商业模式。

但是,有的公司有着不错的商业模式,但是他最后的股价也走得不好。

比如,我在2019年新进了某家经营连锁超市的公司,后来他的表现不太好。我2019年大概在他身上赚了60%多,但后来他的股价就停滞不前。我就思考:我哪里错了?他的商业模式不好吗?

我早年对该公司的理解是,他是「以生鲜引流、以日化变现」的商业模式,他在生鲜领域的壁垒超级高,别人很难去学。

零售是一门极难的生意,特别是生鲜。因为生鲜在冷链管理、运输管理、库存管理等方面,稍微做得有点不好,就会面临大量的存货积压,甚至要减值。比如,蔬菜几天就坏了,这是极难管理的事情。

尽管生鲜生意的利润不高,但因为客户追求品质所以该超市的用户粘性很高,因此该超市通过其他产品的高利润把整体利润撑起,逐渐形成体系,并开始异地扩张,这模式玩得很好。

问:从增长来看,该公司过去几年增长得很快,每年有20%-30%的增长。但为什么还是不行了?

邹运:因为环境(E:Environment)变了。线上对线下的冲击太严重了。这个冲击其实在2018年就开始,但是当时的感受还不够明显,但在2019年非常明显。我在深圳,2019年全年都没去过超市,因为线上配送能做得很新鲜。

当时气势汹汹出现了一批线上生鲜零售,客户对线上生鲜的复购率很高。生鲜,不一定是赚钱的生意,但他是很好的流量入口。对互联网公司来说,他们极度渴求流量。

互联网公司在各个领域的流量已经很拥挤,他们需要拓展新的流量入口,那生鲜就是一个很好的入口。目前美团已经抢到外卖入口,但生鲜领域还缺一个互联网级别的公司。因此,2018年、2019年不少企业在生鲜领域疯狂烧钱。

其实该公司也找了投资方做相应的应对方案,但最后失败了。

问:为什么失败?

邹运:因为环境变了——线上发现了线下的零售入口,于是对线下做出疯狂的攻击。该公司的失败不在于他不优秀,他们的管理层、零售配送的员工都很优秀。

本来是在一个无人的旷野,A公司在里面尽情驰骋,奔跑过程没有竞争对手。突然之间天变了,一堆人从天上撒下来。

但是线下的零售玩家,天生就缺乏互联网基因。一个做线下生鲜的人,他做线上零售天然就具备短板,这是跟企业的基因息息相关。此外,还要具备互联网新零售基因,才能把活做好。

客观来讲,A公司在这场战役中不占优,后面的格*也看不清楚。该公司商业模式没发生变化,管理层也没发生变化,但环境变了。带来的结果是——以前A是一名田径运动员,他以很稳定的速度在赛跑,但他现在跑步的节奏乱了,呼吸节奏也乱了。

目前我还没看到有A公司有很好的应对线上竞争的办法。

此外,在这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玩家进来,要是有美团这种超级巨头进来,你怎么去抵挡?一门传统好生意在环境变化下也会变成一门平庸的生意。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赚到钱,因为行业看不清。

所以,这就是B、E的意义——光商业模式好不行,还要适应环境的改变。

问:你的感受蛮深刻的,那在A公司身上亏了吗?

邹运:A公司买得很多,当时占净值的三个点,但实际上没赚钱,也没亏钱。

2019年整体市场涨幅不错,我持仓的股票整体有40%-50%的涨幅,只有A公司没有涨,

这中间就浪费了机会成本。三个点的仓位,如果换成别的公司会带来不少回报。

这过程还占了我的思考时间,如果在那一两年时间,我把每天花1-2小时去思考这个公

司的时间空出来,我可以做其他的调研。

问:那BEC法则中,C又是什么?

邹运:我发现有的公司拥有好的商业模式且匹配好的环境,但是表现还是不好。

我经常举的例子是B(一家体检公司)。B刚上市的时候,备受瞩目,大家把他看成下一家眼科龙头。医疗服务是标准化赛道,因此体检不需要很专业的能力,有设备就可以了,所以他可以按标准化的需求扩张。

***天生拥有很大的体检市场,B的商业模式不差,从环境上来看也是顺应发展的,因为居民对健康的关注度在提升。

但他的股价表现不行,和某眼科龙头股价走势完全不同。

问:为什么?

邹运:客群不同(C:Customer)。

B公司做的是团检,团检市场天生就需要拼价格,企业的议价能力极高。而某眼科龙头的客群是大众,且他们的支付能力很强。客群不同,带来的结果很不一样。

假设有一天,***消费升发展到每个人都有能力花一、两万做很深入的体检的阶段,B公司能深入到***的高净人群中并形成很好的正反馈,才会有不错的表现。

因此,目前我在商业模式没问题,顺应环境发展且客群没问题的公司中,还没有见过不好的公司。假如后续有,我也会把因素纳入选股标准中去。

投资就是不断迭代的过程。我的投资理念中,商业模式的概念一直都有,E和C是2018年底逐渐加进去的。

问:能不能理解成,你在风控上也会特别关注环境和客群的变化?

邹运:对的。

这里有一个例子,就是家居。

C(家居公司)是近两、三年以来表现最差的家装公司。C很便宜,过去叫「折翼的天使」,被比喻为天上掉下来的白马,但这种公司我不会买。在我的体系里,就是E(环境)和C(客群)变了。

很多人会把家装公司的倒退归咎为房地产因素,与周期有关,但我觉得不完全对。我觉得是环境和客群都在变化——精装房占比在提升,客群从C端消费者变成房地产商。

目前房地产市场精装修交房比例很高,特别是一线城市,二、三线大概也有30%-40%以上。这是不可逆的过程。

在精装房比例提升的过程中,你要想谁受***谁受益了?

家装公司早年的客群是C端消费者,大家对价格的敏感度不会特别高。但随着精装修的普及,家装公司的客群就变成了房地产商。

对于房地产商而言,只看材料质量和价格,不会买品牌溢价的产品。在此环境下,对于靠品

牌溢价取得40%-50%毛利率的家装公司而言,是硬伤。客群变了,而且环境是不可逆的。

问:说说你对能力圈的理解,过去一两年里能力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邹运:我开始是看房地产出身的,后来又接着看家具建材包括电子,这过程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分散的行业贯通去理解。这中间需要有「抓手」把他们串联起来,我归纳有三个抓手。

第一,地产抓手,对理解周期作用很大。诚然,地产股对投资的帮助很小,但是了解地产行业对于研究其他行业是极大的助力。

地产是「周期之母」,你看不懂地产就无法对***的宏观进行判断。地产是个产业链,可做上下游的延伸。上游,有化工、建材、机械等;下游,有家居、家纺等,甚至汽车都可以纳入下游。

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40%-50%以上,贯穿了上下游很多行业,甚至很多可选消费都与地产紧密相关,因此他是一个抓手。研究地产不一定是为了买地产股票,更重要的是看到产业链景气度的变化,能更透彻去理解宏观经济的变化。

第二个抓手,金融,它能帮助我们掌握行业景气度。

只要把金融和地产联系起来,才能对***的宏观有广谱的认知,能更深刻理解我们所处的周期。其中,金融里面银行信贷的流向十分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了解细分行业的景气度。

知道信贷流向后,就能留意资本扩张方向,企业开始有订单。他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

第三个抓手,商业模式。很多公司看起来处在不同的行业,但本质上他的商业模式、增长驱动因子是相同的,因此可划分为同一类公司。

问:你现在看好的行业有哪些?

邹运:消费、科技、医*和类传统行业。

传统行业里面分为四个小行业——化工、建材、机械、汽车零部件。

能力圈方面,只要把地产链抓好,传统行业上下游的公司就能串联起来。从金融端景气度方面,也能看出很多信息。

商业模式串起来的点就是,有没有共同的商业属性。

问:在你过往的业绩里面,有哪些案例是你通过观察资金流向的变化而赚钱的?

邹运:今年一、二季度,我加仓了部分机械。当时**要下重手去做逆周期调节,地产在那时候被按下了「暂停键」。当时能助力逆周期调节的只有基建,包括轨道交通、公共设施等各个细分领域。

这时候我们要知道,真正的大资金会流向哪个领域?

当时我们做了很多调研,通过银行的信贷的流向大概推测基建的重点是轨道交通。于是我在这个领域进行自上而下选股,拿了这方面的公司,后来这些公司的订单力度确实是不错。

基建领域太大了。对我来讲,不要去讲新基建、老基建,我就问钱投向哪里了?有钱就订单,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们会跟踪每个月的金融数据、信贷数据和社融数据,通过在各个银行调研了解到每个月的信贷投放流向,把调研中的共性找出来,就能找到投资大体的脉络。调研在我投资决策中有很大的帮助,大概占了50%-60%。资金流向的趋势在投资决策中十分重要。

问:观察过你的持仓很分散,常年持股数在50个以上,怎么解释?

邹运:这是理念的问题,我管理的是「宽基」,我希望单一行业的占比不要过大,更加均衡。目的是使得产品在回撤和应对风险事件上的能力更强。比如我看好基建和建材,会筛选出几家优质公司一起配置。

我需要买***当前和未来的好生意,其中有部分好生意是要做跟踪的,有些东西无法当下作出判断。人有惰性,如果我没有持仓,心态完全不一样,买0.1%我也要买,然后进行持续跟踪。一定要有代入感。

问:这么多个股,你平时怎样进行跟踪?

邹运:还是三条主线,地产链,金融,商业模式,一抓就容易看明白了。至于对科技公司的跟踪,就是以天和周为跟踪周期,因为他们变得太快了。

问:哪些个股对你组合的贡献最大?还是你主要靠分散投资赚钱?

邹运:不同时段的情况不同。

比如说,2019年二季度,是电子作出了主要贡献。

2019年二季度,大家对***科技股特别悲观,那时候我刚接手管理产品,同时遇上了两家白酒龙头发了一季报,他们的财报超预期,国内的食品和白酒涨得特别好。

那时候白酒天天创新高,而科技的估值下杀得很厉害,那对我来讲性价比更好的就是科技股,所以我重仓了科技。后来科技就大爆发了,我会动态去选择公司。

因此,2019年二季度,电子给我组合业绩的贡献度很大。

但是,今年以来,食品对我组合的贡献很高。

问:今年二季度白酒估值很贵了,为何你还加仓?

邹运:估值,不能单纯用PE和PB来解释。如果只用PE和PB就能把估值讲清楚,那投资也太简单了。***最好的基金经理究竟在为什么而定价?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把估值拆成本质,就是金融学中最基本的理论,即股票的估值是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如果把DCF模型看清楚,你会知道里面哪个因子对估值的贡献最大。

我认为,公司估值可以拆成商业模式、增速和增长持续性三个维度。商业模式是增速和增长持续性的基础。事实上,对模型影响最大的,不是一两年短期的增速,而是增长的持续性。

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在为什么而定价。你是在为20倍的增长定价?是在为商业模式定价?还是在为增长的持续性定价?看清这个因子很重要。有些生意模式天生就靠溢价。

一个成长股的基金经理,买100倍估值的科技公司,我觉得是在为增长的速度定价。而现在去买30倍的消费股,则可能是为了增长的持续性而定价。

问:可以理解成,在目前情况下,你认为白酒的可持续性会比科技好?

邹运:那你要理解一家眼科龙头公司的估值能从50倍能长到120倍,他本质是在涨什么?其盈利增速没有超预期,公司商业模式也没变。那股价为什么会一直往上走?

本质上是给持续性因子更高的溢价。

问:那为什么不是2013年到2015年给该公司持续性的因子很高估值溢价?

邹运:因为环境变了。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极低利率的环境,而且低利率环境还要持续很长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的增速都要往下走,全球很难找到好的资产。

在这种情况下,谁能给我提供连续10年30%复合增长率,我就给他高溢价。这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没办法的选择。

若未来环境发生变化,也有可能会变成为增速弹性而定价,那又是另外一套玩法。看好传统行业「隐形冠军」

问:如何看近期A股的调整?

邹运:我从来不参与对大盘的判断,这对我来说没用。

问:你看好消费科技和医*,但这几乎都是市场的共识,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取得高于市场的超额回报?

邹运:有。所以我在配置中会加上传统行业。我会在这四个里面做性价比的比对。需要提醒的是,周期行业永远是阶段性的机会。

问:你之前提到提到,传统行业的「隐形冠军」包括建材、化工机械、汽车零部件,具体的逻辑能否深入解释?

邹运:建材和化工设备受益于供应的改革,他们是所有供给侧改革中最好的两个行业。

首先,需求端方面,建材受益于渠道变革。

其次,化工端,有的企业产业升级,也需要生产一些新兴的化工品,有产业升级的逻辑在。如果没有供给侧改革,建材和化工就不会有发展,供给侧改革是核心的逻辑。对于周期品来说,供给端很重要。

此外,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会更加受益于产业链的升级。早年国内汽车零部件和机械做的都是很基础的产品,只做组装。发动机等核心零件不是自己生产的,利润率很低。但现在国内的机械公司技术在升级,可自制零件,因此利润率也在往上走。

零部件方面,有两个点:第一点是汽车的电子化,第二点是汽车的新能源化。这两点带来的结果是,部分汽车零部件公司会有产业升级。

问:你很关注银行的信贷流向,近期银行信贷流向有何变化吗?

邹运:比较均衡,流向地产和基建的都有。

目前的信贷宽松程度,已经从年初的极宽松变得没那么积极。

问:接下来当市场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你会警惕?有哪些风险?

邹运:我觉得需要留意国内的信用拐点。

当宽信用的「水温」降得太陡峭,比如从34度的水温降到38度是正常的,若突然从38降到20度或者15度,就需要极度警惕了。比如,在2017年底到2018年2月,社融数据崩塌性下行,信用拐点结束。

目前这些数据只要在均衡的增速上,远快于名义GDP增长,还是可以忍受的。

问:如果出现那种情况,你的投资策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邹运:如果出现信用端大幅下行的情况,我们的配置会更加偏防御——卖掉大部分高估公司,增配低估公司。但是出现的这种情况的概率不高。

问:消费方面有哪些细分的赛道,你是特别看好的?

邹运:客群是我很重要的选股思路,客群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净值人群,第二类是大众人群。从高净值人群来看,主要是看好高端消费(女性)、医疗器械耗材(老人)、高端奶粉(小孩)。

问:近期在看什么书?

邹运:《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作为基金经理,要清楚最优秀的那批投资人在思考什么。

风险提示:本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债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的表现保证。基金投资有风险,请投资者全面认识基金的风险特征,听取销售机构的适当性意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在详细阅读《基金合同》及《招募说明书》等文件基础上,谨慎投资。请投资者严格遵守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载的所有信息及观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所编辑的图片及文字内容素材,部分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想知道哪些板块或者是哪些股票适合中长期投资,请说明原因。_百度知...

中长期看的是公司发展情景,所以我不同意楼上的观点,像中石油这类垄断行业,自上市就一直在跌,从未涨过,买回来了只会被套,况且它的资源是有限的,假设那一天被替代了,它也就没没前途了,我推荐房地产、金融、酒类...

羚羊木雕原名反悔,为什么要改名?

《羚羊木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这是作者张之路的一篇微型小说,原名为《反悔》,编入课本的时候,编者对作者原文作了比较大的改动,除了题目之外,首先改动的是主人公的性别,作者的朋友万方在作者原文里原来是个男生,现在改称万芳,被称为“她”,这样一改,“我”在课文中也被理解为女生了。文章中的羚羊木是指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

信达基金是属于哪个公司旗下的?

信达基金是属于信达澳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6月5日,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公司总部设在***深圳。公司由***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澳洲联邦银行全资附属公司East Topco Limited(原康联首域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是经***证监会批准设立的国内首家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也是澳洲在***合资设立的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

信达澳银的冯明远实力到底怎么样?

我认为信达澳银的冯明远他的实力确实是数一数二的,并且他的实力也同样是非常厉害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会去参考他的意见的。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冯明远他的投资实力还是非常不错的,他的个人实力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他背靠的...

澳银基金为什么要改名,改名后还是***信达子公司吗?

信达澳银基金3月23日发布公告称,说由于公司外方股东的实控人变更,以及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需要,公司自2022年3月21日起正式更名为“信达澳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虽然更名了,但还是信达旗下公司。

侦探看新闻|信达澳银基金正式更名为信达澳亚基金,“明星依赖症”依旧难消!

关注侦探

一起暴富

信达澳银基金正式更名为信达澳亚基金

“明星依赖症”依旧难消

3月23日,信达澳银基金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外方股东的实控人变更,公司自2022年3月21日起正式更名为“信达澳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达澳亚基金”)。同时,信达澳亚基金法定代表人由祝瑞敏变更为朱永强。

在给持有人的信中表示,近年来资本市场机构化、国际化的特征日趋明显,此次更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动作”,旨在全面提升公司发展格*,迈出国际化的坚实步伐。实际上,成立已满15年的信达澳亚基金近两年规模持续增长。截止2021年末,整体规模突破800亿。

但信达澳亚基金为市场所诟病的是高度依赖冯明远,冯明远管理规模已经达到458.53亿元,郑遭遇短期业绩回撤的尴尬。除新基金外,冯明远在管基金今年以来跌幅都已超过10%。

另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信达澳银基金旗下39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份额分开计算)均飘绿。其中,38只跌幅超10%。

3月初,主动权益产品信达澳银新起点清盘,公开资料显示,该产品成立于2018年,2020年以来,规模持续迷你且净利润不景气,最终主动清盘。而该基金由副总王咏辉管理。引人注意的是,王咏辉管理下的信达澳银中证沪港深高股息、信达澳银量化多因子同样面临着“迷你”“净利润下滑”等问题。

(财经网)

蚂蚁财富升级方案出炉

基金投顾市场再迎大变

在互联网巨头蚂蚁财富的入*下,备受市场关注的基金投顾市场再次迎来重大变化。3月23日,六家基金投顾机构同日发布公告,针对此前参与蚂蚁财富“金选投顾”的投顾策略进行优化,主要是将备选基金池从“支付宝·金选”基金扩大为全市场基金,并相应去掉“金选”字样,强调投顾机构需全市场自主选基。与此同时,蚂蚁财富也宣布对平台投顾服务进行整体升级,不仅将接入的投顾机构扩容至10家,而且向投顾机构深度开放自营阵地,加强机构对投资者适当性的管理,使得投顾机构的主体责任更加清晰。

(证券时报)

增收不增利,北京地区券商分支机构去年4成亏***,华融北分、太平洋某营业部营收为负

2021年,虽然大盘只上涨了4.8%,但A股市场整体交投却很活跃,不仅市场总市值创新高,达到91.88万亿元,且多达361家公司股价涨幅在1倍以上,而单日成交金额达万亿元的也能持续多个交易日。

相对较高的市场人气,或因佣金战缘故,理应受惠最大的券商经纪业务却普遍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以北京地区的券商分支机构为例,净利润总额不仅同比小幅下滑,甚至约2/5的券商分支机构仍处在亏***状态,其中约150家2021年的亏***金额超过百万元。

(证券市场红周刊)

公司成立八周年董事长寄语出现常识性错误!北信瑞丰基金怎么了?

2022年3月17日,北信瑞丰基金成立八周年之际,董事长李永东在官网发表题为《未来已来,路在脚下》的寄语,在寄语中,李永东饱含深情的回顾了北信瑞丰走过的八载路。

但李永东在寄语中似乎犯了常识性错误,李永东在《寄语》中写到,“在大家的一路陪伴下,北信瑞丰已走过八载光阴,从一个投资界新兵成长为而立之年的生力军。”如果投基君没记错的话,“而立之年”代表的是三十岁,其源于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故后人遂以“而立之年”来称呼年至三十岁的人。不知道刚刚走过八载光阴的北信瑞丰基金怎么就成长到了三十岁的,梁静茹让你一夜长大吗?

从1998年第一家公募基金公司成立算起,公募基金行业走过了将近24年的历程。24年来公募基金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居民分享资本市场成长红利和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当中自身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投基演绎法)

赎回压力缓解

2万亿公募“固收+”努力填坑

“我管理的‘固收+’产品今年来最大回撤在7%左右,前几天加速下跌的时候有不到5%的赎回,这几天部分机构出现了比较强的抄底意愿。”一位公募资深固收投资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2万亿元的公募“固收+”产品,在市场回撤较大的背景下会否遭遇机构资金大量赎回?不少市场人士为之忧虑。基金公司则为应对赎回做了各种准备。近期多只基金密集发布公告,为了应对大额赎回,提高了基金份额净值精度。

(上海证券报)

又一只ETF基金发行失败

发行市场渐显暖意

时隔二十多天,又一只基金产品宣布发行失败。今天,华富基金发布旗下华富中证银行AH价格优选ETF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成为年内第三只发行失败的股票ETF基金。至此2022年以来已有7只基金募集失败,品类涵盖ETF股票基金、“固收+”基金及纯债基金。

尽管募集失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行市场的不景气,但相较于此前20天内6只基金密集宣布发行折戟,基金发行失败案例的出现频率已大幅降低。事实上,随着市场情绪企稳,基金发行正渐渐回暖。3月以来,新基金平均发行份额和总份额均较2月出现明显提升,权益产品占比过半。

(***基金报)

养老目标基金首现拟清盘产品

这类基金业绩表现如何?

3月22日,国联安基金发布公告,对旗下规模仅0.1亿元的国联安安享稳健养老目标一年(FOF)提议终止基金合同。国联安安享稳健养老成为国内养老目标基金诞生三年多以来,第一只清盘产品。据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统计,截止到2022年2月末,市场上共有159只养老目标产品(不同份额合并计算),净值规模合计1150.8亿元(数据截至2021年四季度),其中目标风险类产品规模为976.37亿,目标日期类产品规模为174.43亿。从整体业绩表现来看,养老目标基金呈现出“持有期越长,投资收益越高”的特征。据济安金信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2月28日,运作满三年的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和养老目标风险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高达46.19%和27.58%;运作满两年的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和养老目标风险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25.15%和15.40%;而运作满一年的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和养老目标风险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44%和0.97%。

(经济观察报)

越秀地产尴尬迈进“千亿门槛”

增收不增利,多次被指无证销售

与营收高增长截然相反的是,同年越秀地产的净利润却出现大幅缩水,公司实现净利润35.89亿元,同比下滑15.51%。此外,越秀地产TOD项目疑似存在预售资金未进监管账户、无证销售等违规行为。

2021年越秀地产首次跨进“千亿门槛”,以20%的同比增速实现合约销售额1151.5亿元,而这一加速表现和同年百强房企-3.2%的同比增速形成鲜明对比。

不过在越秀地产“抢跑”背后,一方面,贡献较多销售业绩的广州项目曾被购房者多次投诉存在无证销售、预售资金不入监管账户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少数股东***益激增,也让公司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面。

(证券市场红周刊)

欢迎关注财富大侦探兄弟号“石美美买基日记”,防失联!

往期推荐

避坑法宝

给侦探哥来个“三连”吧!

张家口棉纺厂改名为什么

你好!不清楚如有疑问,请追问。

公募基金的名字是越来越容易混淆了

近几年,公募基金行业发展不错,不过随着行业发展壮大,取名难的困扰也使得公司名字、产品名字是越来越容易混淆了。

在开启话题之前,柠檬君想聊聊代码还是名字?大家在记忆单只产品的时候,是习惯于记基金代码还是基金简称?

柠檬君的习惯是记名字,基金产品的简称基本上都是姓+名的组合,姓就是公司的名字,名就是产品的名字。柠檬君还是比较习惯这么记忆的,公司+产品的名字。

不过柠檬君发现年轻一代,似乎更喜欢记基金代码,那串6位数字。

在交易或者查询的时候,两种方式都是可以检索到具体产品的,柠檬君习惯名字主要是因为比较精准,输入代码快倒是快,但是有错误的可能。

其实两种方式差不了多少,都是个人习惯而已,有的人就觉得代码准。

不过现在这名字越来越容易混淆,也增加着柠檬君这一派投资者记忆的难度。

为什么会容易混淆?因为很多名字确实太像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券商资管的入*,券商系基金公司是行业内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券商资管在获得牌照后,也入*了行业,这个时候姓氏相同的尴尬就出现了,因为券商系基金公司通常就是用大股东的名字,比如财通基金和财通证券。这两家的区分是靠财通和财通资管这不同的姓,留点心看有没有资管两个字就行。

到了中金公司和中金基金这里,就彻底尴尬了,两家产品都是中金XX,不看全名或者产品详情是无法区分的。

二是起名创意少,行业/主题类的,名就很容易一样,比如医*健康、高端制造,这个靠公司名字来区分大差不差。再就是挑一些比较有意义的字,做一个系列,但是选的字翻来覆去就那么多,比如“睿”、“瑞”、“裕”、“鸿”、“丰”、“嘉”等等,用来用去就重复了。睿远基金是公司名字,但更早的时候,博时睿远(160518)、前海开源睿远稳健增利(000932)就在用睿远了。而且这个名字也不仅是基金业在用,银行业也在用。现在不少新基金公司的名字,别家都在产品上用过。

三是基金经理和产品名字的关联,有的基金经理跳槽去到了新的公司,新发基金的名跟原来的产品是一样的,而随着时间推移,基金经理的工作可能再次变动,产品还是留下来。

这两年,基金公司的股权变动也比较多,在股权变化后,基金公司也常常会改名换姓,基金产品也得跟着改姓。

比如说华融基金更名为国新国证基金,信达澳银基金更名为信达澳亚基金,当然还有国开泰富基金更名为京管泰富基金,不过这家当时没有公募产品,并没有产品更名的情况出现。

现阶段,合资转外商独资的泰达宏利基金、上投摩根基金、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股权变动都落地了,把退出的内资股东名字去掉应该也只是时间问题。内资基金公司中融基金将被国联证券收购,更名应该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将是中融基金这个名字第二次被弃。

改来改去,这个名字就很不好记。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泰达宏利基金曾经叫湘财荷银基金,国投瑞银基金曾经叫中融基金。

所以,未来大家是记基金代码还是名字呢?

信达澳银新能源混合怎么样?

信达澳银新能源精选混合基金(012079)是一只主题产品,其投资于新能源主题相关证券的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新基金采用双基金经理共同管理,旨在挖掘主题投资机会的同时,力争基金的平稳运作,追求长期积累超额收益。本基金核心仓位投资策略为长期持有新能源产业链各细分领域龙头公司,充分享受产业链发展成长红利。投资方向主要为以智慧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上、中、下游产业链相关公司。当前看好的细分领域有:电池原材料、动力电池制造、半导体和新材料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