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秘籍

首页 > 财经问答

财经问答

最常用的十大成语典故

2024-03-25 10:52:35 财经问答

成语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通常由四个字组成,用来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或道德教育。成语典故是成语背后的故事或典故,它们往往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智慧的内涵。下面将介绍最常用的十大成语典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的来源和意义。

1. 画饼充饥

在三国时期,有一个正直的文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大官。一次宫中选拔人才,官员们推荐了许多有名的学者,但是卢毓认为这些人都是画饼充饥,没有实际才能。他向皇帝上书,说官员们只是花言巧语,没有真正的能力来担当重任。从此,画饼充饥成为了用来形容虚假和不切实际的言论。

2.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他看到一个老人正在用铁杵在石头上磨针,李白觉得很奇怪,就上前询问。老人告诉他,他要刺破天空之针,时间就是最好的锋利剑,只要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李白深受启发,下决心要好好读书。

3. 一鼓作气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它的意思是说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会衰弱,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将会竭尽。这个成语用来表示在事情刚开始的时候,要尽早取得成功,不能懈怠。

4. 天时地利人和

这个典故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它的意思是说在实现目标或成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机遇(天时)、地理因素(地利)以及人的团结和合作(人和)。只有这三者具备,才能够取得最好的结果。

5. 触类旁通

这个典故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初学者不可以贪多,贪多必拘。仕於官,学於教,必先一教。吾未得一於一,安能得於十乎?十者,非学道之数也,称数之至也。然非十已无所非焉。”他的意思是说,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逐步积累,由浅入深。只有深入研究其中的一门学问,才能够触类旁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中。

6. 对牛弹琴

这个典故出自《列子·汤问》:“听琴:塞北有人抚琴,群牛听之,冯巩闻之曰:“此亦知音之人也。”群牛听弹琴自然是不会听懂的,所以用来形容向不懂的人说教,没有意义的行为。

7. 杯弓蛇影

这个典故出自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予读书籍,于嗟阅之暇,未尝不赏玩琴书画,由汉及于今,曾没有一个好心的好汉,为劝诱他做僧道?既进入梦境,便摇身一变,成为这道士。”这个典故指的是人们由于害怕而产生的牵强附会的错觉或幻像。比喻因为多虑而毫无根据地产生恐惧。

8. 狗急跳墙

这个典故出自《淮南子·说林训》:“犬急则跳墙。”它的意思是说当狗感到危险时,会采取极端的行为来保护自己。比喻处于绝境的人或事物会不择手段地采取行动。

9. 虎头蛇尾

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杨雄传》:“虎头而蛇尾者,将之征而延计也。”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但最后却无结果。形容工作或事情开始时很有希望,但最后失败或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10. 守株待兔

这个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有农夫,畍(suo)事田而得黄麟子焉。以为天下不出此者,持而守之。其邻人见之,以为愚。农夫曰:何异於汝蓬生麻中,而求火於人也?”比喻只能固守旧有方法,不思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