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秘籍

首页 > 财经知识

财经知识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哪些)

2024-01-16 16:33:20 财经知识

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待售商品的总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和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也可以说是由商品的价格...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物价总体水平

货币流通基本原则?

货币流通的基本原则包括广泛流通、顺畅流通和稳定流通。

广泛流通指货币应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以满足人们的交换需求;顺畅流通指货币应能够方便地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确保交易的高效性和便利性;稳定流通指货币的价值应保持相对稳定,以维护市场信心和经济稳定。这些原则的实现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并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

[资本论学习笔记]第一卷(3)货币或商品流通

01

笔记正文

第一卷(3)货币或商品流通

A价值尺度

1.商品在金上取得了它的一般相对价值表现,金在商品面前就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商品之间的通约取决于他们作为价值都是对象化的人类劳动,因此它们可以通过某一个第三种商品来计量自己。这种第三种商品作为他们共同的价值尺度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2.商品在货币上的简单相对价值表现(x量商品A=y量货币商品)是商品的价格。商品在价格上首先表现出它们在质的方面等同,随后又在量的方面表现为一定的价值量。

3.货币商品特有的相对价值形式是相对价值表现的无限的系列。货币没有价格,它要参与其他商品的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就必须自己把自己当作等价物。

4.商品价格的降低或提高,由这些商品的价值变动和货币的价值变动之间的差额来决定。

5.价格已确定的商品具有双重形式:

(1)实在的形式:使用物品的形态,是具体的有用劳动的产品的形态。

(2)想象的或观念的形式:价格。

6.价值尺度只是作为想象的观念的货币,商品体五花八门,商品的价值都转化为同名的金量,通过把某一固定的金量作为计量单位,货币发展出自己的标准,因此价值尺度就进一步确定为价值标准,拥有价值标准的货币就充当计算货币。

7.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本性来说是完全外在的,在货币名称中,货币的概念规定消失了。价值和商品形形色色的物体不同,必然发展为这种没有概念的物的而又纯粹是社会的形式。

8.价格是对象化在商品内劳动的货币名称,商品的价值量表现出一种必然的、商品形成过程内在的同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随着价值量转化为价格,商品内在必然的关系就表现在外在的和其他商品的交换比例。这种形式同样可以表现偶然的比例,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

9,价格形式不仅可能因其价值量和价格之间的量的不一致,而且能够包含一个质的矛盾:货币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是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但是尽管良心、名誉和土地从表面上看来并没有价值,但是对其进一步分析总是会发现隐藏着的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的关系。

9.价格形式包含着商品为取得货币而让渡的可能性和这种让渡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商品的价格规定已经把一个处于交换过程中的商金当成了货币。因此,在观念的价值尺度中隐藏着坚硬的货币。

B流通手段

(a)商品的形态变化

1.商品的发展没有扬弃商品内在的矛盾,而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目前只从形式方面考察全部过程,只是考察对社会的物质变换起中介作用的商品形式变换或商品形态变化。

2.交换过程造成了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的二重化,这是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对立的外在表现,在表现中,一方面它们对立着,另一方面对立的双方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的商品。商品实际上是使用价值,它的价值存在只是观念地表现在价格上,从而把金作为自己的实际的价值形态;金只是充当价值化身,它的使用价值只是观念地表现在相对价值表现的系列上,把对立着的商品当作自己的实际使用形态的总和。这就是它们交换过程的实际的运动形式。

3.商品交换过程实际上就是:为卖而买。它的形式变换是W-G-W。

4.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W-G,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这样一种跳跃需要商品首先应当对货币占有者是使用价值,它应当证明自己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这能否成功是偶然的。

5.商品占有者发现:分工使它们成为***的私人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支配;人与人的互相***为物与物的全面依赖的体系所补充。

6.商品形式的转换是通过商品的让渡完成的,商品价格的实现,同时就是货币的仅仅是观念的使用价值的实现,一个过程同时就是两方面的:卖就是买。

7.商品占有者只是由于让出自己的劳动产品,才占有别人的劳动产品。他们的劳动产品天然具有货币形式。金成为观念的货币或价值尺度,是因为一切商品都用金来计量它们的价值,从而使金想象地成为它们的转换的使用形态或价值形态。金成为实在的货币,是因为商品通过它们的全面让渡使金成为它们的实际转换或转化的使用形态,从而使金成为它们的实际的价值形态。

8.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G-W,货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转换形态,它是绝对可以让渡的商品,货币本身的量就是货币转化能力的限度,一个商品的最终的形态变化就是许多其他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的总和。

9.一个商品的总形态变化,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上,包含四个极和三个登场人物。首先与商品对立着的是作为它的价值形态的货币,因此与商品占有者对立着的是货币占有者;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就成为商品转瞬即逝的等价形式第一个转化的终点的货币同时又是第二个转化的起点,这里又有第三个商品占有者作为卖者同他对立着。

10.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组成一个循环:商品形式,商品形式的抛弃,商品形式的复归。商品流通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流通过程在使用价值换位和转手后并没有结束。货币不断沉淀在商品空出来的流通位置上。

11.作为两极对立的两个人即商品占有者和货币占有者的相互关系,卖和买是同一个行为。但作为同一个人的活动,卖和买是两极对立的两个行为。如果商品投入流通没有获得货币,那么商品就会变得无用,同样如果这个过程成功,它就会形成商品的一个休止点。

12.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说互相对立的***过程形成内部的统一,那也就是说,它们的内部统一是运动于外部的对立中。当内部不***(因为互相补充)的过程的外部***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统一就要强制地通过危机显示出来。

13.作为商品流通的中介,货币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职能。

(b)货币的流通

1.商品W-G-W的运动是循环,另一方面这个形式又排斥货币的循环,货币不断地离开它的起点,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即货币流通。

2.传统**经济学辩护者的方法有两个特征:a.简单地抽取商品流通和直接的产品交换之间的区别b.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商品流通所产生的简单关系,从而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

3.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的既有货币的运动又有商品本身的运动,而第二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的只是货币的运动。运动的连续性完全落在货币方面,这个运动对于商品来说包含两个对立的过程,而作为货币本身的运动却总是包含同一个过程。货币运动虽然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现,但看起来商品流通反而只是货币运动的结果。

4.货币是商品***出来的价值形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运动实际上只是商品本身的形式的运动。新旧商品在流通领域不断进出,而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不断留在流通领域里流动,这产生了一个问题:究竟有多少货币不断地被流通领域吸收?

5.商品世界的流通过程所需要的流通手段量已经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决定了。金的价值降低,商品的价格相应地提高,这样的变化不是因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而是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引起的。先是商品价格同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地变化,然后是流通手段量同商品价格成正比例地变化。

6.在这种前提下,流通手段量决定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如果我们再假设每一种商品的价格都是既定的,显然,商品价格总额就决定于流通中的商品量。假设商品量已定,流通货币量就随着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增减。流通货币量之所以增减,是因为商品的价格总额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增减。

7.同一些货币的这种反复的位置变换既表示商品发生双重的形式变换,表示商品通过两个对立的流通阶段的运动,也表示各种商品的形态变化交错在一起。这个过程经过的各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阶段,不可能在空间上并行,只能在时间上相继发生,同一些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的流通次数可以用来计量货币流通的速度。从流通中的全部同名货币的总流通次数中可以得出每个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或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

8.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9.既然货币流通只是表现商品流通过程,那么货币流通的速度也就表现商品形式变换的速度。因此,货币流通的迅速表现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阶段——卖和买两个过程流水般的统一;货币流通的缓慢则表现这两个过程分离成互相对立的***阶段,表现形式变换的停滞,从而表现物质变换的停滞。

10.价格的变动、流通的商品量、货币的流通速度.可能按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比例变动,因此,待实现的价格总额以及受价格总额制约的流通手段量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组合。

11.在每一***中流通的货币量的平均水平比我们根据表面现象所预料的要稳定得多;除了周期地由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引起的,以及偶尔由货币价值本身的变动引起的强烈震动时期以外,流通的货币量偏离这一平均水平的程度,比我们根据表面现象所预料的要小得多。

(c)铸币,价值符号

1.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货币的铸币形式。正像确立价格标准一样,铸造硬币也是***的事。金银作为铸币穿着不同的***制服,但它们在世界市场上又脱掉这些制服。这就表明,商品流通的国内领域或民族领域,同它们的普遍的世界市场领域是分开的。

2.既然货币流通本身使铸币的实际含量同名义含量分离,使铸币的金属存在同它的职能存在分离,那么在货币流通中就隐藏着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

3.金的铸币存在同它的价值实体完全分离了。因此.相对地说没有价值的东西,例如纸票,就能代替金来执行铸币的职能。在金属货币记号上,这种纯粹的象征性质还在一定程度上隐藏着。但在纸币上,这种性质就暴露无遗了。

4.这里讲的只是强制流通的***纸币。这种纸币是直接从金属流通中产生出来的。而信用货币产生的条件,我们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还是根本不知道的。信用货币的自然根源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

5.纸币是金的代表,它的发行限于其代表的金的实际流通数量,一个***的流通手段量绝不会降到一定的由经验确定的最低限量以下,这个最低限量可以用纸做的象征来代替。纸币只有代表金量才是价值符号。

6.商品的交换价值的***表现只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它马上又会被别的商品代替。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货币的职能存在可以说吞掉了它的物质存在。货币作为商品价格的转瞬即逝的客观反映,只是当做它自己的符号来执行职能,因此也能够由符号来代替。但是,货币符号本身需要得到客观的社会公认,而纸做的象征是靠强制流通得到这种公认的。

C. 货币

(a)货币贮藏

1.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出售商品不是为了购买商品,而是为了用货币形式来代替商品形式。这一形式变换从物质变换的单纯中介变成了目的本身。商品的转换形态受到阻碍,不能再作为商品的绝对可以让渡的形态或作为只是转瞬即逝的货币形式而起作用。于是货币硬化为贮藏货币.商品出售者成为货币贮藏者。

2.随着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保有一定的货币。在交易的各个点上,有不同数量的金银贮藏。自从有可能把商品当做交换价值来保持,或把交换价值当做商品来保持以来,求金欲就产生了。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货币——财富的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的权力增大了。

3.货币本身是商品.是可以成为任何人的私产的外界物。这样,社会权力就成为私人的私有权力。因此,古代社会咒*货币是自己的经济秩序和道德秩序的瓦解者。货币在质的方面,或按其形式来说,是无限的,也就是说,是物质财富的一般代表,因为它能直接转化成任何商品。但是在量的方面,每一个现实的货币额又是有限的,因而只是作用有限的购买手段。货币的这种量的有限性和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迫使货币贮藏者不断地从事西西弗斯式的积累劳动。

4.为了使实际流通的货币量总是同流通领域的饱和程度相适应.一个***的现有的金银量必须大于执行铸币职能的金银量。这个条件是靠货币的贮藏形式来实现的。

(b)支付手段

1.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使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的关系也发展起来。—个商品占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占有者却只是作为货币的代表或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由于商品的形态变化或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在这里起了变化,货币也就取得了另一种职能。货币成了支付手段。

2.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角色在这里是从简单商品流通中产生的。简单商品流通形式的改变,在卖者和买者身上打上了这两个新烙印。古代的阶级斗争主要是以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斗争的形式进行的。

3.在现在情况下的商品流通中,商品和货币不再同时出现在卖的过程的两极上。只是当支付日期到来时,支付手段才真正进人流通,就是说,从买者手里转到卖者手里。流通手段转化为贮藏货币,是因为流通过程在第一阶段中断,或商品的转化形态退出了流通。支付手段进入流通,但这是在商品已经退出流通之后。货币不再是过程的中介。它作为交换价值的绝对存在,或作为一般商品,***地结束这一过程。

4.现在由于流通过程本身的关系所产生的一种社会必要性,商品的价值形态即货币就成了卖的目的本身。

5.在流通过程的每一个一定的时期内,到期的债务代表着产生这些债务的已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实现这一价格总额所必需的货币量,首先取决于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它取决于两种情况:一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的锁链;一是各种不同支付期限的间隔。在流通手段的流通中,卖者和买者的联系不仅仅被表现出来,而且这种联系本身只是在货币流通中产生,并且是与货币流通一同产生的。相反地,支付手段的运动则表现了一种在这种运动之前已经现成地存在的社会联系。

6.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在各种支付互相抵消时,货币就只是在观念上执行计算货币或价值尺度的职能。而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货币又不是充当流通手段,不是充当物质变换的仅仅转瞬即逝的中介形式,而是充当社会劳动的单个化身,充当交换价值的***存在,充当绝对商品。

7.货币危机只有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才会发生。当这一机制整个被打乱的时候,不问其原因如何,货币就会突然直接地从计算货币的纯粹观念形态转变成坚硬的货币,而普通的商品完全无法代替它。在货币危机时期,商品和它的价值形态之间的对立发展为绝对矛盾。

8.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前提下,即使价格、货币流通速度和支付的节省程度是既定的,一定时期内例如一天内流通的货币量和流通的商品量也不再相符。货币在流通,而它所代表的是早已退出流通的商品。商品在流通,而它的货币等价物只有在将来才出现。另一方面,每天订立的支付和同一天到期的支付完全不是可通约的量。

9.信用货币是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由出售商品得到的债券本身又因债权的转移而流通。另一方面,随着信用事业的扩大,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也在扩大。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取得了它特有的各种存在形式,并以这些形式占据了大规模交易的领域,而金银铸币则主要被挤到小额贸易的领域中去。

10.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就越出商品流通领域。货币变成契约上的一般商品。地租、赋税等等由实物交纳转化为货币支付。

11.每个***都规定一定的总的支付期限,这些期限部分地一有关生产的自然条件为基础,它们还调节着那些不是直接由商品流通产生的支付(比如赋税和地租)。

12.从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的规律可以看出,一切周期性的支付所必需的支付两,与支付期限的长短成反比。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作为***的致富形式的货币贮藏消失了,而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形式的货币贮藏却增长了。

(c)世界货币

1.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了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的价格标准、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恢复原来的贵金属块的形式。在世界贸易中,商品普遍地展开自己的价值。因此,商品***的价值形态,也作为世界货币与商品相对立。

2.唯有在世界市场中,货币才充分地作为抽象人类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实现形式。

3.世界货币作为一般支付手段、一般购买手段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执行职能。它的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由此产生重商主义体系的口号——贸易差额。

4.世界货币(金银)的流动是二重的。一方面,金银从产地分散到整个世界市场,为各个***的流通领域吸收,凝固为贮藏货币。另一方面,金银在不同***的流通领之间的运动随着汇率的不断变化而产生。

BERNLETTERER

退

   点击蓝字关注

计算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是??(怎么计算)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总量×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如:某一定时期内,需要的货币量1000亿元,假定货币流通次数为2.5次(货币流通次数是一个均值,指一张纸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次数)...

货币发行量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量=商品价格×商品流通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流通货币也即现金发行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行的现金数量。

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究竟是什么?

要说明数字货币是什么不复杂,但是题主要讲详细些,就比较复杂了。我已经尽量把下面内容写得不那么教科书化,但是对没有背景知识的童鞋来说可能还是略枯燥,客官看着读读。这不是演习。十年后,你手中的纸币将不再流通。早在2013年,央行行长周小川就成立了数字货币“核心小组”;去年,周小川放话说,央行要发行数字货币作为唯一法定货币,代替实物现金。最近央行又是连连放出消息称正在加紧研究制定法定数字货币,周小川在讲话中也屡次提及。那么数字货币到底是啥东西,会给吃瓜群众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下面我带大家从货币的源头来啃完这只瓜。好,严肃一下(敲小黑板)。

一、什么是货币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商品的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一种商品的价值通常是用另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这就是价值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演变的结果。上面是教科书版,其实通俗地讲,就是还没有货币的时候,集市上一只桃子可以换两个苹果,一个苹果可以换五只樱桃,如果你手里有樱桃想换我的桃子,就要给我十只樱桃。后来出现了货币,樱桃的定价就是1币,苹果的定价就是5币,桃子呢自然是10币。二、货币的四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主要的两大职能。此外,如果货币流通到国外,还要担任世界货币的职能。后面几项职能都比较好理解,这里重点讲一下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指在没有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职能的易货经济(货物直接交换)下,经济社会中有n种商品,为了能够满足n种商品之间的交换,需要n*(n-1)/2种价格。上面是教科书版。还是用水果来举个栗子吧,集市上有桃子,苹果,樱桃三个小摊子,三个摊主互相交换自己的水果时,需要(桃子,苹果)、(苹果,樱桃)、(桃子、樱桃)三种价格,套用上面的公式,即3*2/2=3种。此处用到的是排列组合公式,从n种选择里选2种:

可以看到需要花费相当高昂的交易成本。

流通手段说的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M)=商品价格(P)*商品流通量(Q)/单位货币流通速度(V)=商品价格总额(Y)/单位货币流通速度(V)上面是教科书版。然后我们来假设集市上只有卖樱桃的你,卖桃子的和卖苹果的三家摊子。你手里有100元钱想买桃子,卖桃子的人想用100元钱买苹果。如果你当机立断用100元钱买了桃子(提高了V),卖桃子的就可以用你的100块去买苹果。而如果你攥着100元不放,卖桃子的就要从别处搞来100元去买苹果(需要更多的M)。三、货币层次的划分M0=流通中的现金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商业银行储蓄存款M3=M2+其他金融机构存款M4=M3+L(L为流动性资产)M0至M4流动性依次减弱。M0和M1称为狭义货币,M2和M3为广义货币,M4为最广义货币。关于这些层次,大家先眼熟一下,后面我们要用到的。四、货币制度及其演变货币制度是指一个***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货币制度统一的标志就是把统一的货币铸造权集中起来由***垄断。在货币制度的制定中产生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本位币。

本位币是一国的主币,是用货币金属按规定的货币单位铸造的铸币。本位币的基本特质是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基本一致(就是说你手里有块1元硬币,它的制造成本也是1元钱),且具有无限法偿性,即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接受。我国规定硬币的元、角、分都具有无限法偿性,就是如果你拿着一张百元大钞,或10000个一分钱硬币去饭店吃饭,收银员不能拒收,所有服务员加班数钱也得给你结了这单。在***只有英镑有无限法偿性,便士就只有有限法偿性,你拿1000个便士去银行存,人家柜员懒得数就给你拒收啦。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两种货币制度,一种是金属本位,一种是纸币本位。最初出现的是银单本位制,即以白银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后来出现了金银复本位制,即金银两种货币同时被定为本位币,包括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但是在复本位制下,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又称格雷欣法则,所以***又把更加贵重的金属——金定为本位币,实行金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黄金供应不稳定,休养生息中的各国也无力维持典型的金币本位制,于是衍生出了金汇兑本位制;由于金汇兑本位制没有真正的金币流通,只是为了应对世界黄金供应不足的替代手段,本身极其不稳定,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限制黄金自由输出,并发行纸币,最终造成了金本位制的崩溃,也形成了现在的纸币制度。纸币不具有金属货币的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职能,是由***强制发行和流通,不能和贵金属相交换的价值符号。我们这次要讲的数字货币,就是央行想推为新一代本位币的价值符号。在说数字货币前,我们先回想一下现下市场上的三种货币。实物货币,我们说到“钱”,通常指的就是实物货币,古时候贝类、珠宝都曾担当过实物货币,现在我们手中的纸币就是实物货币。电子货币,即是储存在银行账户里存款的“数字”,其与纸币可以非常容易地相互转化,并且电子货币的数据对应着同等数量的实物货币。像你支付宝里的钱就是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如字面所说,并不是真实货币,现在的Q币、大家阴阳师里用来抽SSR的勾玉等都是虚拟货币。数字货币,简称为DIGICCY,是英文的“DigitalCurrency”的缩写,是由央行担保并签名发行的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前几年在网上混得风生水起的比特币就是一种数字货币。有些人对数字货币和电子货币傻傻分不清楚,其实二者有着本质区别。前面说到电子货币是大家存款账户里的“数字”,即商业银行存款。对照前面的货币层次划分,应该是M1-M0,而数字货币,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明确表示它的地位是M0。那么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可以用比特币作为一个例子。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并举来自例计算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一个月内。我拿一块钱跟你买了个面包,你又把这一块钱拿去买了个鸡蛋,然后卖鸡蛋的又拿这一块钱去买了只小鸡。。。。如此下去,这一块钱的实际作用远远大于了一块钱面值的本身。问题的关键就是这一块钱到底转手了多少次,这就是货币流通次数。为了不使货币贬值,或者说不要通货膨胀,在一定时间内:商品价格总额应该等于货币总额

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哪些?

  货币流通规律  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其中,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这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币量相适应,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造成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  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产生以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

为什么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的?(高中)

社会中的商品交易是以货币为流通手段的。在一定的社会时期内,商品的总量是一定的,这就是说商品交易需要的货币总量是一定的。注意,这里的商品交易需要的货币总量和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假设有一元钱,在某一段时间内,A用它向B买了一元钱的商品,B在收到钱后,用它向C购买一元钱的商品。因为信用货币必须在流通中才能实现它的使用价值,所以货币是不断流通的。在这个例子中,商品交易需要的货币量是2元,货币的流通速度是2次,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一元。这里商品交易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因为商品交易需要的货币量在一定时期内是一定的,那么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