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秘籍

首页 > 财经知识

财经知识

华夏稳增这基金怎么样(基金华夏稳增怎么样?我想买点.)

2024-01-12 19:25:36 财经知识

基金华夏稳增怎么样?我想买点.

可以,抗跌性不行

这几天想买基金,国富弹性市值、华夏稳增这两只基选哪个合适?什么时候...

都不错。如果打算长期持有,什么时候买都合适。当然,在大盘下跌时买可能份额会多些,但如果长期持有,这点差别不大。

519029华夏稳增基金好不好?吃维乙宽衣哥业??

1、华夏的基金都不埋激错的。2、这几天指数大跌正是买入的时候,野袭估计明天会弯脊袜是最低点,等到上涨再买就晚了。

华夏的基金有哪些

混合型基金:华夏成长混合、华夏大盘精选混合、华夏回报混合、华夏回报二号混合、华夏红利混合、华夏稳增混合、华夏蓝筹混合(LOF)、华夏策略混合、华夏经典混合;债券型基金:华夏债券ABC、华夏希望债券AC、中信稳定双利...

华夏稳增定投基金为什么不能继续购买了?

该基金已停止申购,现在只卖不能买。http://www.***.com/portal/cn/include/infordetail_pop.jsp?id=1181789362100&type=***.NEWS你可以改为定投华夏回报,这个也不错。

我长期每月定投3000·推荐几个基金组合风险地点?

富国天合稳健股票、银华中小盘股票、博时主题行业和混合型的华夏回报、华夏稳增、华商大盘、金鹰红利价值混合都是可以选择组合定投较好的基金品种。 可以每只定投500元即可。 长期定投选择目前开始风险相对是较小的。

华夏稳增走的这么高,要不要卖?

如果你急着用钱,可以卖出,但是基金长线持有的收益比短线频繁买卖收益更高,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华夏公司的基金还可以,再加上现在市场的长期向上的趋势还在,建议捂紧了.

2022年***稳增长如何战胜全球通胀?滕泰最新演讲一文GET所有硬核|全景读书会

在保持多年低通胀之后,全球通胀有可能以新的形势卷土重来。近几个月来,各国不断攀升的CPI和PPI,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通胀的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面临的是长期通胀还是短期价格上扬?如何衡量货币冲击、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动力和物价的影响?全球通胀会否引起经济衰退?全球通胀将对***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以下为滕泰在“全球通胀背景下的***经济形势”研讨会暨《全球通胀与衰退》新书发布会上的部分演讲实录,转自《投资时报》记者殷玉佳

美联储的通胀暂时论

首先我们来谈谈美联储的通胀暂时论。***通胀3月份突破2%的警戒线,一直到年底他们才放弃通胀暂时论。美联储为什么对通胀作出错误判断?我们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产出和就业诱惑下的***通胀风险》,指出温和的通货膨胀,一向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企业获得盈利的良好润滑剂。

***经济决策部门把增加就业作为最重要的经济目标,为了追求就业率,值得对通胀保持容忍并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因为阶段性对就业目标的执着和对通胀的容忍,***历史上曾经有惨痛的教训。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通胀率逐渐上涨的过程中,美联储同样曾经迟迟不采取应对措施,结果后期物价失控后不得不采取更猛烈的紧缩措施,造成经济陷入衰退,一步步走向“滞胀”。

***为代表的全球通胀到后面会怎么演化?我分享一下影响通胀走向的六个因素。

六要素决定未来全球通胀走势

在2011年出版的《滕泰透视通胀》一书中,有个六要素影响物价的分析模型,包括货币供给、原材料的供给冲击、工资上涨的影响、供应链和流通环节的影响、市场竞争格局和市场价格形成微观机制的影响,以及食品价格影响等因素。通过这六个因素分析,我们判断当时的一轮通胀是一个短期现象,将会逐步回落。事实证明我们预测是正确的,说明这六方面分析对物价预测有效。

但同样的分析框架,为什么这次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判断***通胀不是一个短期的现象呢?还是运用这六个因素模型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因素,货币超发的影响。十年前我们论证那一轮***通胀不会长期持续时,基本逻辑是***货币虽然有超发,但由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两大蓄水池的吸收,超发货币进入实体经济的数量大大减少。如果有过剩货币进入实体经济的话,还有过剩产能可以对冲,实际影响就没那么大。“单位产能货币供应量”上升,才会带来物价上涨。

为什么过去十年、二十年超发货币都没有带来全球通胀?主要是***股市、房市吸纳了过剩的货币流动性。只要有足够的资产池吸收,并有足够的过剩产能来对冲,就不会推动消费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但现在背景不一样。***的股市、房地产市场都已成为“地上河”,水满为患,估值高高在上。如果这两个池子不能继续吸收过剩货币,甚至开始往外释放,必然带来物价上涨。

在当前这个时点,过去十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张8倍,疫情以来短短一两年扩张1倍,10年累计超发的货币没有更大资产池可以吸收,没有更多过剩产能对冲的情况下,光靠加息或其他短期政策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不论2022年美联储加几次息,都很难把通胀率控制在理想范围。

第二个因素,原材料的供给冲击。十年前我们说,虽然原材料涨了很多,但不会影响***的物价——为什么铜涨价,下游的空调不涨价?为什么铁矿石和钢铁涨价,而汽车不涨价?是因为从能源、原材料上游涨价,到下游涨价的整个过程中,有非常复杂的吸收过程,整个产业链层层摊销,假设石油价格涨20%,如果从最上端的原油到下游的日用化工品,有十个产业链环节的话,每个产业链环节消化2%的涨价因素,就可以化解全部的上游涨价压力。

但这次原材料供给冲击的影响有些不一样,既有疫情带来的短期因素,也有***去产能和全球碳减排等长期因素,而且从上游到中游,越来越多的环节形成寡头垄断,其化解上游成本冲击的动机减弱,甚至会加强向下游传导成本冲击的动力。因此美欧的全球通胀,从原材料供给冲击来看,影响不会短期消退。

第三个因素,供应链和流通环节的冲击。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影响非一朝一夕,***疫情之前对***商品加了很多关税,最后都加到***消费者头上,推高了***国内物价。由***对华为实施“实体清单”制裁开始,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从目前势头看,未来全球物价还会受进一步影响。事实上,过去10年甚至20年我们能享受到的低价格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电商红利和快递红利,极大降低了流通环节成本,如今这两大红利已经见顶消退,未来流通环节消化吸收上游带来的物价上涨能力也在减弱。

第四个因素,劳动力供给冲击。我们先来看一下劳动力成本占比影响。

在***,劳动者报酬占GDP总量超过50%,疫情以来工资上涨对CPI推动非常明显。同样幅度的劳动力冲击和原材料冲击,假设工资涨10%和原材料涨10%,它们对物价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假设一个产业从上游到下游有十个产业链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工人和工资成本,那么工资成本的上涨会在全产业链里边层层叠加、放大;而原材料上游层层摊销,影响逐渐减小,所以同样幅度的劳动力冲击和原材料冲击,劳动力冲击的影响是原材料冲击的6倍以上,这是我们十年前基于***的产业构成做的测算,现在比这个数据还要大一些。

值得重视的是,虽然***工资在GDP中的占比没有***那么高,但***的工资对CPI的影响比10年前已增加30%以上。根据***统计局能查到的数据,我们看电力、煤气、水的生产行业,2010年劳动工资占比7.20%,2018年是15.01%;炼焦、燃气及石油加工业,2010年为5.40%,2018年升至10.81%;机械设备行业2010年为6.90%,2018年升至10.87%。

服务业也存在同样问题。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10年劳动者报酬占比12.20%,2018年23.57%;批发零售业2010年工资占比13.10%,现在30.93%;金融行业2010年是17.90%,2018年是33.61%。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大多数行业工资占比都在提高,只有少数行业是降低的。所以中长期来看,同样幅度的工资上涨对物价的冲击越来越大。综合起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个长期趋势。

劳动力成本在工业品成本构成中的比重(2010年与2018年)

数据来源:***统计局

劳动力成本在服务业成本构成中的比重(2010年与2018年)

资料来源:***统计局

第五个因素,竞争格局的变化对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市场竞争格局方面,如今跟十年前又有不同。2011年左右的竞争格局是,上游寡头垄断,垄断竞争,中游下游充分竞争,完全竞争,甚至过度竞争。但现在情况变了,不但上游原材料能源有很多寡头垄断,中游化工企业也形成寡头垄断,消费品行业也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

原来上游涨价中游不涨价,现在上游涨10%,如果中游也是寡头垄断,不但不会吸收上游的成本冲击,甚至可能趁机加倍涨价。结果是下游中小企业日子越来越难过,所以从上游到下游的传导机制变了,通胀压力也在增大。

第六个因素,食品、能源、住房价格扰动。在这一轮全球通胀中PPI指数的走势是同步的,因为都受到全球大宗商品增长,但是CPI因为结构差异比较大,走势差别也比较大。***CPI指数中食品分项权重约占到30%,其中猪肉权重最大,因此猪肉价格对CPI的影响非常显著。而在***的CPI指数中,食品的比重约为10%,但是房租占到约30%的比重。除此之外,能源价格在发达***CPI构成中占比也很高,近期俄乌战争等因素造成能源价格进一步上涨,对未来通胀影响也很大。

以上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全球通胀可能不太会像美联储去年想像得那样很快就回落,且即便回落,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回到过去20年的1%,甚至更低水平。所以毫不夸张的说,过去20年全球低通胀时代可能结束了。

***稳增长如何与全球通胀赛跑

对***而言,首先如何衡量总体通胀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会副主任徐洪才提出,CPI加PPI再除以2,行不行?我觉得有道理。单纯看CPI指数,至少是不全面的。

面对复杂的全球环境,我们经济政策决策更加艰难,如果仅仅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够了,但我们随时还要提防全球通胀向***传导,随时还要防止上游工业通胀向下游的消费品传导。

我预计海外通胀输入***,或上游通胀传导到下游,恐怕半年时间以后压力就会很大。过去20多年来,我们始终把3%的CPI当成红色警戒线,一旦CPI突破3%就比较紧张,形成通胀预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022年6月以后,猪周期很可能见底,猪肉价格由同比下跌变成上涨之后,***CPI到3%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一旦到了3%以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就有可能面临两难选择:稳增长要求政策放松,而防通胀要求政策紧缩,这就是下半年很可能出现的政策“两难”选择。

这种情况下,2022年***稳增长如何与全球通胀赛跑?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角色要重新考虑,上半年尽快稳消费可能更加重要。在不放松稳投资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稳消费;在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财政政策的前提下,可能要更多地重视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除了量化宽松之外,该降息也要尽快降息。

过去这些多年不敢降息的主要原因一是担心通胀,二是担心房地产泡沫,三是担心股市泡沫。当前背景下,房地产再继续上涨概率不大;股市当前估值基本合理,也没有泡沫;而通胀下半年很可能会起来。现在还有不到半年的短暂窗口期,如果现在不敢降息或宽松,到下半年也没有空间加息或紧缩。因此,无论是稳投资和稳消费的重点,还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角色,都要重新评估。

通胀和衰退往往是经济的两极,通胀伴随着经济过热,衰退往往伴随着通货紧缩,在经济史上二者接踵而来的情况并不多见。一面治理通胀,又要提防隐藏在后面的经济衰退风险,决策者往往会陷入两难:治理通胀的紧缩政策会加剧经济滑坡,而针对衰退的刺激政策又会给通胀火上浇油。

在这种情况下,仅靠紧缩的退烧药或者扩张性的强心针都不够,必须从通胀和衰退发生的根源入手,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药方。

如前面分析,如果价格上涨的长期根源既来自货币超发,又来自供给成本冲击和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而衰退的风险除了治理货币超发所需要的紧缩措施,同样也来自供给冲击以及供给结构的老化,那么,除了紧缩要谨慎、防止刺破泡沫之外,根本的出路还在于合理引导和吸纳超发货币,并从原材料供给、劳动力供给入手降低产品成本,畅通国际大循环以降低流通成本、反垄断以促进市场自由竞争、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以稳需求,以及推动创新、要素改革、引导预期等政策,这些也是治理通胀型衰退,或衰退式通胀的重要药方。

过去尽管也有货币超发但没有出现持续通胀,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吸纳超发货币的蓄水池。那么新的蓄水池在哪里,***资本市场未来有没有可能成为接替房地产市场的又一个超发货币蓄水池?

从市场估值来看,目前***证券市场的市盈率尚处于低位;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本市场能否成为超发货币新的蓄水池,主要取决于有无足够的拟上市企业资源和已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需要。显然,***有数不清的拟上市企业正在排队等候上市,创立不久的科创板、新设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都可以为源源不断出现的创业企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况且***经济的证券化率比***等***都低很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例相对于银行体系间接融资而言,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理论上***资本市场有望成为继房地产之后的第二个吸纳超发货币的蓄水池。

资本市场繁荣了,不仅能够吸纳过剩货币,还可以对经济发展产生诸多的积极影响。例如:资本市场如果上涨了,投资就会更活跃,当资本市场估值上涨时,收购项目不如新建划算,资本市场估值上涨有利于促进增加新项目投资。又如,资本市场的繁荣具有稳消费功能。目前***A股开户数有1.9亿,按每个股民背后有三口之家来算,剔除重复计算后,代表着将近5亿家庭成员,这还不包括通过购买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入市的投资者。如果这5亿人口通过股市上涨实现财产性收入增加,就能促进消费增长。

然而在实践上,能否用好***资本市场,还取决于决策部门能否解放思想,那种永远将股市上涨视为有风险的、“旱天防涝”式的监管思路已经不适应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企业和投资者怎么办?

在全球通胀背景下,美联储也好,欧洲央行也好,加息或缩表力度过大,操作不慎,导致硬着陆,有可能刺破长达13年的***股市泡沫,有可能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经济衰退。所以我们说,在全球通胀的灰犀牛后面,弄不好真的跟着一个经济衰退的黑天鹅。一旦出现我们从来没有面对过的局面,企业怎么办?投资者怎么办?

企业对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转移能力与它对市场的控制能力,或者说垄断地位,密切相关。上游的煤炭、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2021年由于经济复苏需求转好,但产能短期释放相对有限,导致二、三季度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以煤炭行业为例,自2021年5月以来,价格持续走高,受益于此,***煤炭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大幅上涨,规模较大的29家煤炭上市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上涨近30%,净利润同比增长超60%。

在通胀发生初期,市场供需状况都较宽松,生产者不会受到什么***害或者***害较轻微,因为一来下游需求旺盛,二来当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时,企业可以通过提价,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新增成本转移给下游厂商,最终转移给消费者。

不过,即便是通胀成本转嫁能力最强的企业,在持续高通胀下最终也难以独善其身。首先,持续通胀使老百姓的购买能力下降并减少消费;其次,持续通胀使企业面临工人要求加薪的巨大压力,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再次,***为抑制通胀而采取的紧缩银根措施,有可能导致部分企业陷入短期流动性不足的危险,特别是在前期宽松信贷环境下积累高负债的企业。

面对原材料上涨,中下游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库存的方式来应对,在价格逐步提升的过程中快速积累原材料锁定成本,但提高库存对企业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对行业、产品、价格未来走势有充分认知,而且在提升原材料库存的过程中会增加库存成本,对企业现金流也提出较高的要求。

那么在全球通胀背景下,老百姓怎么保卫自己的财富?

从房地产市场看,***经过20年的房地产上涨周期已然出现分化周期,北上广深进入振荡期,大湾区长三角核心城市还有上涨空间,区域城市中心房价有保值增值价值,但是很多三四线城市房价已经趋于下跌,房地产未来未必是保卫财富的方向。

***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结构

资料来源:央行调统司、《***金融》杂志

通过股票、基金等方式参与权益类市场是格雷厄姆、巴菲特、西格尔等共同的建议和主张,但是这与***过去100多年的良好表现有关系。巴非特曾经说过两句话,第一,通胀无牛市。这是因为通胀就会加息,加息就会无牛市。但如果不加息,甚至***为了稳增长而降息,未必无牛市,***和***不一定完全一样。

未来***股市行不行?可能有机会,但短期还看不到系统性机会。

因此仅仅持有指数基金,享受股市的平均收益不再是对抗通胀的有效手段,选择高成长的好公司长期持有,或者通过持有优秀的证券投资基金,才是战胜通胀和衰退风险最好的选择。以***为例,最近三年来,虽然上证综合指数一直在上下震荡,但是相对优秀的权益类公募基金的年收益每年都很可观。

对于PE/VC、大宗商品、奢侈品、艺术品及其他收藏品,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小众参与的资产配置选择,难以构成家庭资产配置的主流。

至于黄金和数字货币,一个代表过去难以磨灭的货币记忆,一个代表不确定的未来货币形态,都值得投资者得高度关注。

内容简介:

作者:滕泰张海冰 著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欢迎转发评论留言,还有赠书福利和更多好书等着你

更多精彩视频就在全景财经视频号!

点击图片可直接阅读

华夏平稳增长

基金定投不一定赚钱啊,据统计10前定投道指到目前亏***超过10%,还不如买184693,500015折价超过26%,具长线价值啊!像500002,99年发行,持有至今还有4倍多盈利,07年高峰时回报达8倍多,名列基金第一

2022,公募基金如何“稳”增长?

近两年,在资金和业绩的相互正向作用下,公募基金成了寻常百姓投资理财最炙手可热的选择。然而,伴随基金规模上涨带来的策略压力以及股市回调,持续了近3年的基金普涨行情或将终结。新晋基金投资者需要增进对公募基金产品的认知,公募基金管理机构也要更加理性、审慎地思考确立长效发展机制。

来源:新财富杂志(ID:xcfplus)

作者:万丽

  

2019-2021年,公募基金行业罕见地实现连续三年正收益。

熟料2022年A股以“Hard”模式开*,火爆了一整年的新能源赛道回调,传统的医*、消费、地产等赛道依旧低迷,大盘指数下探,95%以上的主动权益基金1月回报为负,给近3年吸粉无数的公募基金投资热泼了凉水。岁末年初,众多基金公司罕见地齐齐自购基金,“基金回本”成了众多新晋基民的新年愿望。

经过一个春节假期的休整,A股在虎年第一个交易日迎来“开门红”,沪指高位强势震荡,深成指和创业板指数冲高回落,但均飘红收盘。

意料之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对一部分新基民来说,连续三年取得正收益的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在2022年还能否延续这一战绩?火热赛道的基金经理们,还看好自己的赛道吗?2022基民回本的概率有多大?

01

超95%主动权益基金1月回报为负,个别跌幅超20%

受“房住不炒”及房地产税未来出台等长效调节机制的影响,房地产投资的财富效应显著下降,外加2022年是资管新规落地首年,保本理财时代面临终结,居民财富加速向金融市场搬迁。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直接参与资本市场仍有一定的门槛,公募基金具备集合理财、专业管理、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等特性,成为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载体。

过去3年,这一趋势已显著体现,并成为推动公募基金行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019-2021年间,公募基金规模高歌猛进,***基金业协会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已逾25万亿元,基金数量突破9152只,基金管理人达151家。截至2021年三季度,非货币理财公募基金月均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基金管理机构有6家(表1)。

 

天相投顾统计,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绝大多数公募基金公司2021年创造了年内正收益(按规模加权,剔除货币基金)。这意味着,大部分基金公司已经连续3年实现收益为正,这在公募基金发展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6.38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达8.8%,较2020年底的7.58%进一步提升。

持续涌入的资金,推高公募基金业绩,进而吸引更多投资人涌入……资金和业绩的相互正向作用下,基金理财产品在短时间内被送上“神坛”。

然而,2022新年刚过一月,基民钱包就开始缩水。2022开年至1月28日,所有主动权益开放式基金(含股票型基金、混合基金等)平均亏***达7.4%,其中,混合开放式基金平均亏***6.8%。仅有3.8%的主动权益开放式基金区间收益为正,95%以上的基金区间回报为负,近31%的基金亏***10%以上,有12只主动权益基金(含股票型基金、混合基金等)跌幅超20%(表2)。

 

根据中信证券研报告分析,“年初高位赛道股抱团瓦解诱发了投资者的‘高切低’和减仓行为,短线资金的快速离场挤压了中小市值股票的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导致了量化基金的快速回撤并引发了一定规模的赎回,量化产品集中平仓和降杠杆加剧了中小市值股票的无差异普跌”。

岁末年初,多家头部基金公司陆续出手,宣布自购旗下基金产品,“基金回本”更是成为众多理财新手的2022新年愿望。可以预见,随着这一波大调整,一些对基金认知不够坚定的投资者将会被洗出去。

02

赛道基金还有未来吗?

事实上,公募基金业绩普涨行情的结束,在2021年就已经开启。

与2021年A股整体呈现“指数平淡、结构分化”的特征相对应,基金投资领域,“分化”和“赛道投资”是两个高频词。从传统的消费、医*,到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碳中和、元宇宙等热门板块,均是基民津津乐道的板块。

在这些赛道中,甚至出现一些标签化的基金经理,被大众奉为某个行业的代言人,例如,葛兰成为“医*女神”,张坤身上的“白酒”烙印显著,还出现了“世界三大知名酒庄:罗曼尼康帝、拉菲、易方达中小盘”的玩笑话……

押注赛道,是近年来一些基金业绩向好的秘诀。盘点近两年(截至2022年1月28日)主动偏股基金收益前十名,第一名便是新能源主题基金,而收益率紧随其后的基金,大多也是新能源股票配置比例较高,例如,从排名第二的农银汇理工业4.0到排名第三的农银汇理研究精选,以及排名第五、第六的工银瑞信生态环境和前海开源新经济A,第一重仓股均为宁德时代,排名第八、第九的信诚新兴产业A和前海开源公用事业,新能源配置比例亦较高(表3)。

 

当然,收益靠前的基金经理中,也出现了2019年才开始管理基金的大成基金韩创这样的黑马,他的优秀业绩主要来自于对化工、有色、建材、机械等偏周期成长行业的挖掘,几乎避开了“茅指数”、“宁组合”等过去两年的市场焦点。此外,也有广发基金唐晓斌这样的非“抱团股”跟随者,他管理的广发多因子基金在行业配置上呈现出多变的风格。韩创和唐晓斌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周期研究高手,其超高业绩很大一部分在于抓住了过去一段时间的周期风口。

赛道分化下,行业主题基金成为近几年基金公司扩张产品线的重要品类。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四季度,仅存在产品跟踪的行业指数(主题指数)就超200个(表4)。跟踪指数的基金中,主动管理型行业主题基金表现尤为显著,其主要是由基金管理人在特定行业中主动选股,力求同时获得beta收益与正的alpha收益。在适应的行情下,这类产品一般会有突出的表现,近两年不断吸引着投资者的关注和追捧。

作为满足细分型需求的行业主题基金,一般而言,在行情不佳时,规模也容易萎缩。2021年开年,以消费为代表的机构重点持仓赛道最先“熄火”,不久医*接力,一路高歌猛进的新能源行业,行至四季度开始回调,低迷许久的传媒、军工、通信板块接过领涨棒,股价在底部的房地产和“元宇宙”概念涨幅较大。在行业加速轮动中,大盘指数始终平淡,全年上证指数上涨4.8%,深证成指上涨2.67%,创业板指上涨12.02%。

为博取超额收益,部分投资者像追逐股票一样追逐热门赛道基金。而不少顶流基金经理,在这场大型轮动中却陆续“折戟”。数据显示,易方达知名基金经理张坤管理的4只基金产品,2021年全线亏***,易方达亚洲精选亏***29.25%,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亏***8.22%,易方达蓝筹精选亏***9.89%,易方达优质精选基金亏***3.1%。截至2021年底,张坤的管理规模达到1019.36亿元,较上季度末缩水38.13亿元。

岁末年初,伴随各大赛道普跌,相关指数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挫。新的一年,赛道投资还会延续吗?未来还能押注什么赛道?公募基金靠什么领涨?这一答案有待2022年的市场揭晓。

03

规模暴涨之后

近年来公募基金规模增长的背后,纵然有业绩向好的因素,但是新发基金大肆“圈地”,同样功不可没。数据显示,近3年来,公募基金产品以平均每月新增100只的幅度递增(图1)。公募基金产品总数从2019年11月的5724只,增加到2021年11月的9152只,增幅59.89%,达全市场股票数量的两倍多。

图1: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基金业协会官网,新财富整理

其中,较大一部分新发基金都涌向了权益基金,近3年,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基金的数量增幅分别达83.76%和62.68%,货币市场基金数量则略降4.61%(表5)。

 

2021年1月至11月,新发公募基金规模近2.5万亿元,2020年全年,这一数据为3.12万亿元。不断发行新基金,在部分头部基金公司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表6)。

 

在当前盈利及考核机制下,公募机构有足够的动力做大基金净值和规模。数据显示,公募基金2021年上半年合计盈利近6500亿元,处于历史高位,其中,基金管理费、托管费、交易费、销售服务费等“四费”都明显增长,上半年合计金额***近1000亿元。

作为基金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上半年基金公司管理费合计超672.95亿元,同比增长近7成,其中53%由混合型基金收取的管理费贡献。收入最高的易方达基金,上半年管理费收入51.07亿元,接近2020年全年,同比大增1.23倍。

众所周知,一味追求规模增长,对基金业绩会造成反噬。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发现,2021年,大规模组别的基金平均业绩垫底,小规模组别的基金平均业绩优势明显。规模100亿元以上的基金年度业绩平均下跌了0.09%,50亿-100亿元的平均上涨了3.61%,10亿-50亿元的平均上涨了8.88%,2亿-10亿元的平均上涨了12.44%,2亿元以下的平均上涨了9.98%。

银河证券分析,市场环境的变化是造成相关性逆转的最重要原因。2016-2020年持续5年的大盘核心资产牛市,在2021年不复成立,以中证500为代表的中小盘崛起,从行业的整体来说,基金完成从紧贴沪深300到紧贴中证500的转换,股票基金的整体平均业绩展示了这一点。但是,对于大规模组别的基金而言,由于其规模较大,调整相对困难,转换成本较高,同时,中小盘股票的流动性相对于基金规模不足,收益性占比有限,难以体现。

盘点新发基金可以发现,除了少量FOF、REITs等创新产品外,新基金产品类型同质化较严重。国泰基金总经理周向勇在接受新财富采访时就表示,当前公募基金产品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相信去掉雷同的产品,只留一半,就已经足够满足持有人的要求。做好存量产品的优化管理和细化平衡,改变产品发行方式,将更有利于全行业的发展”。

当前,新发基金业绩不达预期,正在逐渐降低投资者对新发爆款基金的追逐热情。以2021年1月成立的72只主动偏股基金(含偏股混合、灵活配置、普通股票)为例,一年过去,仅18只收益为正,有54只收益为负,部分规模较大的爆款出现了较高的亏***率(表7)。

 

显而易见,对基金公司而言,唯有专注管理好手里的每一分钱,为投资者带来良好的业绩回报和持有体验,而非一味追求规模和短期效益,才是维持行业良好形象,获取投资者信心的法宝。

04

中概互联、恒指可以抄底了吗?

自2006年QDII制度建立,QDII获批额度持续上升,国内投资者逐步习惯通过QDII基金布*全球市场。

2018年10月开始,QDII基金规模呈***式增长态势。基金业协会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11月,QDII基金数量达183只,较2019年1月增长30%,规模为1987.04亿元,较2019年1月增长157.21%(表8)。

 

从业绩表现看,原油类QDII基金成为2021年最大赢家。Wind数据显示,近一年(截至2022年1月28日)QDII基金业绩排行榜前十名,清一色为石油类基金,其中,广发道琼斯***石油基金涨幅达到83.86%,近10只基金近一年收益率在50%以上。

2022年以来,A股开启下跌模式,油气类基金则依旧保持强势。1月,广发道琼斯***石油基金以14.85%的涨幅排在QDII基金中首位,紧随其后是诺安油气能源,涨13.62%;易方达原油,涨12.25%;嘉实原油,涨11.88%;国泰大宗商品,涨11.66%。

除此之外,投资越南、***、欧洲、印度等股市的QDII基金,2021年也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以近一年收益率看,天弘越南市场基金为38.9%,南方道琼斯***精选A为24.3%,华安法国CAC40ETF为16.5%,工银瑞信印度市场基金为16.3%。

受到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概互联基金成为过去一年表现垫底的国际QDII股票/混合型基金。其中,交银中证海外***互联网基金近一年跌幅达到55.93%,易方达中证海外互联ETF近一年下跌50.34%。

除此之外,港股也是近一年QDII基金的业绩洼地,2021年1月成立的三只投资***市场的QDII偏股型基金近一年业绩表现可以用惨烈来形容,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近一年跌幅超46%(表9)。

 

成立时间超5年的汇添富***优势精选,近一年下跌44.55%(表10)。作为参照,过去一年,恒生指数下跌18%,在全球表现垫底,恒生科技指数下跌约40%。

 

当然,偏股型基金的底层资产主要是股票,而股市有牛熊交替,波动在所难免,基金短期业绩不代表长期表现,拉长时间来看,部分短期表现不佳的基金,年化回报依然为正。

2021年四季报显示,部分资金已经在去年抄底港股和中概股。易方达蓝筹精选四季度加仓了腾讯控股、美团等,腾讯控股晋升为其第一大重仓股。华夏基金的港股基金华夏港股前沿经济四季度大幅增加了港股的配置,腾讯控股跃居第一大重仓股,小米集团、网易等公司进入前十大重仓行列。广发全球精选加仓腾讯控股和美团,减仓特斯拉。

此外,睿远基金经理傅鹏博也小幅增加港股持仓,中庚基金的丘栋荣大幅加仓港股。丘栋荣在四季报中提到,港股中的大盘价值股和部分互联网股是四大主线之一,理由包括:港股的价值股基本上都是龙头企业或者央企,资产质量高,最能承受基本面压力,风险较小,港股的互联网股业务是深深嵌入***经济中的,格*清晰,核心业务壁垒仍较为坚实;其价格较低或价格出清彻底,而且估值便宜,分红收益高;交易上风险释放较为充分,交易并不拥挤。

对中概互联网行业,也有部分基金在行动上依然较为审慎。富国全球科技互联网基金在四季报中表示,考虑到监管加强和流量见顶,保持低配***互联网公司,转向投资海外互联网以及国内的科技和高端制造类公司。

Wind数据显示,***互联网(H11136.CSI)指数当前点位为4594.88,市盈率(TTM)为44.29,接近历史中位数44.11,距离机会值31.75越来越近(图2)。该指数市盈率历史最大值为125.39,出现在2019年5月10日,最小值为21.83,出现在2013年4月5日。

图2:***互联网(H1136.CSI)历史PE值

资料来源:Wind

05

债券基金如何成为压舱石

债券基金通常作为投资“压舱石”,对冲权益资产下行风险。数据显示,除去2021年内新成立的基金,截至2022年1月28日,全市场可统计的开放式债券型基金中,95%左右过去一年录得正收益,平均收益达到4.6%。

债基和偏混合的基金,即“固收+”产品,由于更强调风险控制,相比权益类基金更稳健,受到不少低风险偏好资金的青睐,震荡市中受欢迎程度明显提升,截至2021年底,“固收+”规模已接近2万亿元,较2020年底的1.41万亿元猛增39%,是2018年6月的1.98倍。持有人户数方面,截至2021年底,“固收+”总持有人户数2577.79万户,较2018年6月大幅增长3.83倍。

业绩方面,除去2021年内新成立的基金,截至2022年1月28日,全市场可统计的“固收+”基金中,88%左右在过去一年实现正收益,平均回报率达到5.4%。排名靠前的基金中,天弘添利E实现45%的收益,另有10余只基金产品近一年回报超25%(表11)。

不过,债券基金并非“人畜无害”,同样存在踩雷的风险,近年来,不少债基因为重仓的企业、地区债暴雷而牵连业绩。2021年,有债券基金收益跌幅超20%,其中,民生加银鑫享A跌幅达24.37%,民生加银添鑫纯债A跌幅达21.55%,还有个别债基跌幅超10%(表12)。

数据显示,民生加银鑫享、民生加银添鑫分别在2021年12月和11月出现17%和19%以上的跌幅,市场猜测这与其踩雷地产债有关。在最近一次披露的2021年四季报显示,民生加银鑫享重仓21国债01、19国开07、21国开02、21国债16等,此前的三季报显示,该基金重仓多只地产债,如***连、16魏桥05、20融创02等。同期,民生加银添鑫重仓20宝龙02、19国开07、20华远地产MTN001、20时代09、20津保Y3等债券,该基金在此前的二季度重仓20时代09、20融创02、20奥园02、20宝龙02、***连万达MTN001。

对投资者来说,为了对冲风险而配置债券基金,若踩雷,则得不偿失,因此,在配置债券基金时,也要适当分散投资,注意研究债基的持仓。

06

买在2021年底的高点,2022年内能回本吗?

开年以来的回调中,荷包缩水,2022年,投资新手们的基金能回本吗?

***普通型股票基金指数和混基指数,几乎可以代表主动偏股基金的历史走势。两大指数历史上共出现3次较为明显的下跌区间,分别是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最大回撤达56%;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最大回撤达44%;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最大回撤达28%。这三次熊市平均维持时间达9-10个月。除此之外,还有一次跌幅不大但是为期较长的熊市,发生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为期长达两年,最大回撤达33%(图3、4)。

图3:普通型股票基金指数2003-2022年走势

资料来源:Wind

图4:***混基指数走势

资料来源:基金业协会官网

与前4次回调相比,如今的这次最大回撤数据不算“惨烈”,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28日最大回撤为17%(表13)。

 

再看各大指数的下跌幅度。从2021年末的高点算起,截至2022年1月28日,万得全A、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数分别回调了10.7%、10.2%、10.6%和17.5%。而2018年的熊市期间,这四大指数全年跌幅分别是28.3%、25.3%、33.3%和28.7%。

2018年末,各指数的估值水平处于A股10年来的低位,而截至2022年1月28日,各指数估值均高于2018年(表14)。

 

对比历史上的回调,当前A股跌幅不算深,估值水平也不算最低,那么,如果基民恰巧在去年底的高点入市,2022回本的愿望能实现吗?

以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为例,买在2008年1月的高点,基金翻红时间超9年;买在2010年高点,基金翻红的时间大于5年;买在2015年高点,基金大约在第五年翻红;而买在2018年的高点,基金翻红的时间明显缩短,为2-3年。

今时不同过往,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背景下的资管发展大势已经开启,短期的回调不改公募行业长期发展趋势,未来十年,稳健型公募基金仍将是居民在资产配置时极富竞争力的选项。不过,持续了近3年的基金普涨行情,很可能在2022年全面终结,新晋投资者需要增进对公募基金产品的认知,公募基金管理机构自身也要更加理性、审慎地思考长效发展机制,确保行业稳健成长。

-END-

新财富2022年1月号·电子版

《资本市场全能ACE——

2121年***证券研究行业价值报告》

(点击海报可直接购买,下单请备注邮箱)